责任编辑:李曼
黄姝尧,近年来在纽约艺术圈崭露头角的一位艺术家,她以独特的创作方法和深刻的艺术理念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视角。自2019年以来,她的作品多次出现在重要的展览中,如2023年在纽约下东区Voltz Clarke画廊举办的“STOP MOTION”展览中,她通过挑战传统男性艺术规范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展览汇集了十位艺术家,主题从孤独到黑人女性主义,再到神秘主义与数学的结合,内容丰富多样。此后,她的作品也在布鲁克林Steuben画廊的“OBJECTHOOD”展览中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并进一步提升了她在艺术界的声誉。
黄姝尧的创作深受冥想、观察和正念的影响,她特别注重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平衡与宁静。这些核心理念不仅为她的作品注入了深刻的思想深度,还促使她受邀参与了MatteraHuang画廊的“Less is More”展览。2024年4月,她的作品《乌云背后的光束》(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被纽约大学朗格尼艺术计划收藏,并陈列于心脏科候诊区,为患者带来情感的舒缓。她计划进一步与NYU Langone合作,通过创作更多能够安抚情绪的艺术作品,探索艺术在医疗环境中的更多应用,旨在为护理人员和病患营造一个支持性和鼓励性的氛围。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她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也证明了她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和创新的技术探索。黄姝尧的作品主要围绕冥想、观察和正念展开,深受佛教经文的启发。她在作品中探索充实与空虚的相互关系,平衡自由与精准,通过重复引导人手追随绝对的模式,同时挑战绝对性的观念。她的大型作品由多个小型作品组成,创造出颜色与表面之间的动态互动,使其作品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在创作过程中,黄姝尧擅长运用上釉技术,层层叠加颜色以实现鲜艳的色调,同时缓和其强度。这种深思熟虑的方法邀请观众以缓慢而有意的方式欣赏她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深刻思考与内心共鸣。她的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反思。
此次专访中,我们将与黄姝尧深入探讨她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探索,了解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与突破。黄姝尧将分享她的灵感来源、技术创新以及未来的艺术计划。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艺术世界,感受她作品中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Q1您的作品经常由多个小型部分组成,形成大型构图。是什么促使您选择这种创作方式?
黄姝尧:马蒂斯曾说过:“两千克的蓝要比一千克的蓝要蓝得多。”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颜色在不同规模下所产生的视觉效应及其心理冲击。对我而言,这种对颜色与规模的理解激发了我创作大幅作品的兴趣。我力图在每一件作品中充分发挥颜色的力量,使其在视觉上产生更为强烈的效果。同时,我的创作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颜色与尺寸的关系上。我的许多大型作品由多个小型部分组成,这种创作方式让我能够在秩序与灵活性之间找到一种动态平衡。小型部分的组合赋予了作品一种内在的流动性与变化性,使其既具备整体的宏大感,又保留了局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这种方法于我而言是一种思想上的探索,我希望通过这种结构的组合与重构,引导观者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游走,感受艺术作品中隐藏的多重意义与层次。每一个小型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而它们的集合则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意义和表达空间。
Q2这种灵活性确实很有趣,尤其是在您结合了传统的上釉技术时更为显著。您在作品中使用上釉技术,层层叠加颜色以获得鲜明的色调,并同时减弱其强度。能否分享一下您在选择和应用颜色时的思考过程?
黄姝尧:确实,传统的上釉技术为我的创作带来了独特的灵活性,尤其在色彩的层层叠加中,这种效果更为显著。我之所以选择这种技法,是因为传统油画的深厚积淀吸引了我,我希望能够在抽象画的创作中融入这种经典的工艺。《网格中的花束》(Bouquet Through the Grid)便是我在这方面探索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我根据一定的比例调配了所需的颜色,虽然颜色的选择带有随机性,但每一个色调的应用都经过深思熟虑。起初,我以为两层上色就能保持颜色的纯度,同时适度减弱其饱和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情况远比预想的复杂。例如,黄色在第一次上色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迫使我进行了七次上色,才最终得以呈现出我理想中的色彩表现。
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色彩在多层次的积淀中如何逐渐展现其复杂性与深度。每一次上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重复,更是对色彩情感与表达的进一步探究。
《网格中的花束》(Bouquet Through the Grid)
2022
布面油画与水墨
36 x 36 in
Q3在创作过程中,您进行了许多实验和调整。在反复上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妙的色调变化,例如在作品《网格中的花束》(Bouquet Through the Grid)中体现的色调层次。您如何看待这些细微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影响?
黄姝尧:这些微小的差异对我来说既是惊喜,也是宝贵的学习经验。通过反复叠加颜色,色调自然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的手工创作无法像机器那样始终保持完全一致的力度和精确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手工创作的魅力所在,它揭示了创作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美感和意外的发现。这些微妙的差异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也让我的创作更具独特性。因此,我将这幅作品命名为《网格中的花束》,以致敬创作过程中这些充满偶然性的色彩变化。
Q4听您这样说,色彩的选择和应用过程似乎包含了很多试验和调整。您的色彩选择是否有特定的灵感来源或象征意义?
黄姝尧:在我的作品中,颜色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们通过细腻的色调和深沉的对比传递着内在的情感力量。颜色在我创作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为它们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感知和情绪反应。我的色彩选择并非简单地依赖于直觉,而是通过深刻的感知与体验来进行的。我相信颜色具有独特的灵魂,它们能与观者之间建立起某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我通过对颜色的不断探索和实验,发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使得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和多样。
每一种颜色在我的作品中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情感基调。我希望观者能够在这些色彩的引导下,进入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与作品建立更深的共鸣。
《甜蜜的羞红》(Sweet Blushing)
2022
布面油画与马克笔
36 x 36 in
Q5您在色彩应用上有如此多的思考和创新,尤其是在上釉技术的运用上非常独特。您在使用上釉技术时,有哪些特别的技巧或方法可以分享一下?
黄姝尧:上釉技术是一种传统而精妙的技法,既需要高度的耐心,也要求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在我的创作中,上釉不仅是色彩叠加的过程,更是情感和意图的逐层构建。我通过多层次的色彩叠加和微调,来实现丰富的色调变化和复杂的视觉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手的力度和每一层颜色的叠加顺序至关重要。每一笔都要求精准,因为颜色的纯度和强度在每一层上釉中都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到最终的色彩效果,还决定了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通过细致的调和与叠加,我能够在作品中呈现出复杂的色彩关系,使其既具备视觉上的吸引力,又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表达。
上釉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与作品整体的氛围和情感表达相协调,使得每一层色彩都成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方法不仅赋予作品丰富的视觉层次,也让观者在细腻的色彩变化中感受到作品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
责任编辑:admin